现场总线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:
数据传输机制:研究如何在总线上高效、准确地传输数据,包括数据帧格式、数据编码方式、传输速率等,以确保数据能够快速、无误地在各个设备之间传递。
介质访问控制:解决多个设备如何共享总线介质的问题,避免数据冲突,如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/冲突检测(CSMA/CD)、令牌传递等访问控制方式,提高总线的利用率和通信效率。
协议分层与标准化:制定分层的通信协议体系结构,使不同厂家的设备能够遵循统一的标准进行通信,实现互操作性和兼容性,如国际上的IEC 61158等标准。
实时性能优化:确保关键数据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传输完成,满足工业控制等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,研究如何减少数据传输延迟、提高响应速度,采用优先级调度、时间同步等技术来保证实时数据的优先处理。
可靠性技术:提高总线通信的抗干扰能力,研究数据校验、纠错机制,以及采用冗余设计等方法,确保在恶劣的工业环境中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,减少误码率和数据丢失。
拓扑结构研究:探索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,如总线型、星型、环型等对系统性能的影响,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拓扑结构,以实现系统的高效运行和易于维护。
网络配置与管理:研究如何对现场总线网络进行合理配置,包括设备地址分配、通信参数设置等,以及开发网络管理工具,实现对网络状态的实时监测、故障诊断和设备管理。
与工业控制系统集成:研究现场总线如何与分布式控制系统(DCS)、可编程逻辑控制器(PLC)等工业控制系统进行无缝集成,实现信息的交互和协同控制,提高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。
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:考虑现场总线与企业资源计划(ERP)、制造执行系统(MES)等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,实现生产现场数据与企业管理决策层的数据共享和交互,为企业的生产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。
智能设备开发:研究如何开发具有智能功能的现场设备,使其能够实现自我诊断、自我配置、数据处理等功能,提高设备的自主性和灵活性。
互操作性实现:确保不同厂家生产的智能现场设备之间能够相互通信和协同工作,研究设备的互操作性标准和测试方法,通过统一的设备描述语言等技术,使设备能够被其他设备和系统所识别和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