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EEE - 1394协议具有较为复杂且层次分明的结构,主要由物理层、链路层、事务层和应用层组成,以下是各层的具体介绍:
物理层
功能:负责处理物理介质相关的事务,包括信号的发送与接收、总线的仲裁、时钟同步等功能,是实现设备间物理连接和数据传输的基础。
特性:定义了电缆、连接器的规格以及信号的编码方式等物理特性,支持多种不同的物理拓扑结构,如同轴电缆、双绞线和光纤等。同时提供了总线初始化和复位的机制,确保总线上设备的正确启动和状态恢复。
链路层
功能:主要负责数据帧的组装与拆卸、错误检测与纠正以及数据的传输管理,确保数据在总线上的可靠传输。
特性:定义了数据帧的格式,包括帧头、数据区和帧尾等部分,通过在数据中添加校验位等方式实现错误检测和纠正功能。采用了基于令牌的总线访问控制机制,能够有序地分配总线使用权,避免数据冲突。
事务层
功能:为上层应用提供了事务处理的接口,主要负责处理读、写和锁定等事务操作,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。
特性:支持异步传输和等时传输两种数据传输模式。在异步传输中,事务层负责将数据分成多个数据包进行传输,并确保数据的正确接收和顺序。对于等时传输,它会为实时数据预留特定的带宽和时间槽,以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连续性。
应用层
功能:是面向用户和应用程序的接口层,提供了与特定应用相关的服务和功能,使设备能够实现各种具体的应用。
特性: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定义了各种应用协议,如用于视频和音频设备的AV/C协议、用于存储设备的SBP协议等。这些协议规定了设备之间进行特定操作和数据交换的规则和格式,方便用户通过应用程序对设备进行控制和数据访问。
此外,IEEE - 1394协议还包括一个管理层,用于对整个协议栈进行配置、管理和监控,协调各层之间的工作,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。